7月24日,近日,参加2024年海南高考的考生们的录取结果陆续出炉,不少考生如愿被心仪的知名学府录取,即将踏上新的求学征程。作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“骄傲”、同学们眼中的学霸,考取好成绩的考生们究竟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独特的经验做法?记者近期采访了多位被国内顶尖大学录取的考生,他们欣然分享了自己在高中时期的学习“秘笈”,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助益和启发。
南海网记者王康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琬茜
巧用思维导图,让背诵更高效
随着录取结果的出炉,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录取的海南中学2024届毕业生陈秒伊和亲朋好友、老师分享了这份喜悦。
图为陈秒伊。本人供图
谈及如何高效学习,陈秒伊翻开她的笔记本,眼前的内容令人忍不住惊叹:粗细有别的线条勾勒出框架,颜色各异的标注列出知识点,样式丰富的图形圈出重难点,一幅幅逻辑清晰、字迹工整的思维导图映入眼帘。比如:从写作题材修辞到各大时政热点,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山川河流地貌,涉及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思想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脉络,一目了然。
“我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学习方法。当我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时,它已不仅仅是落在纸上的图,而是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网状系统,背诵到某个知识点时,它就会自然地将其他相关内容串联起来。”陈秒伊说。
今年高考,陈秒伊选择了历史、地理、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,这与传统的“文科”考试科目一致。在前期复习阶段,比起那些偏理科选科的刷题记公式,绞尽脑汁推演计算,她面临的更多是大量的课本背诵。
“高考的内容横跨高中3年的知识点,死记硬背未必见效,必须要有合理高效的方法。”陈秒伊说,从高一起,她就开始练习梳理各学科知识点,并尝试描绘自己的思维导图。每次考前背完书,她就趁还有记忆时默写思维导图,“建议不要对书抄写,而是将自己背诵的内容逐一写下,再对照课本查漏补缺,将自己没记起来、记得不准的地方圈出来,反复练习。”
随着背诵的内容越来越多,陈秒伊的笔记也越来越厚。当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被重新排列组合成架构完整、脉络清晰的思维导图,学习效果也明显变好。不过,她也表示,背书方法应因人而异,思维导图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。
即将开启大学征程的她已经开始憧憬未来,她期待在心仪的学府里,创造人生中另一个难忘的阶段。
爱刷题做笔记,也爱向同学讲题
点击查看更多视频
今年18岁,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郭柏村同学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814分,并如愿被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(信息)专业录取。
图为郭柏村。记者 王康景 摄
“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方向,第一个是大量做题,刷题型、刷经验、增加熟练度以增加做题的效率。”郭柏村说,尤其是到了高三,新的课程内容并不多,重点在于复习,很多知识点需要依靠大量做题去巩固。他每天白天除了正常上课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、练习题,晚上会利用1-2节晚自习来做自己购买的练习题,还要利用其他零碎时间刷题,几乎一天要完成2套试卷,每天轮换不同学科试卷来做。
为了有效刷题,郭柏村会运用互联网查询网上评价较高的试卷和题型,并购买相应的试卷习题来做。
第二个方向是认真、灵活做好笔记,尤其是错题笔记,这样有助于自己不断积累不熟悉、易错的题型和知识点。“我说的做笔记是不去记录那些自己比较熟悉、有把握的内容,专门挑选遇到的新题型、新知识点尤其是在刷题中做错的部分,记录清楚,并尽可能用颜色笔特地以简短的语句来概括错因,这包括公式、解题思路和概念等。”郭柏村说,这样形成的笔记本随时携带,一有空就可以拿出来仔细看看,加深记忆。
图为郭柏村同学的英语美句纠错句记录本。记者 王康景 摄
郭柏村说,第三个方向是乐于向同学讲题。采访中,郭柏村给记者的印象是相对比较内敛,也很文气,不过,他的表达比较清晰、准确。
“因为我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靠前,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处得不错,一些同学在遇到难题或者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,都愿意来找我问问。”郭柏村说,只要他懂,他都会积极、耐心地向同学讲解答题思路。在他看来,积极向同学讲题有多个好处,既能帮助同学进步,也能让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点和解题思路,还能从同学遇到的难题中练习到自己不曾做过或者也不懂做的题型,进而丰富自己的答题经验。
作为一名理科生(选考科目都是传统理科),郭柏村认为,即便已经实行新高考,不管如何选择科目组合,都一定要避免出现偏科和明显的短板。这就需要具体到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上,选择适合自己的经验做法。例如自己在学习英语时,除了积累足够量的词汇,还会在日常做题和写作时,摘录好的语句和用法,背诵下来,并加以模仿,如此一来,自己的英文写作也能提高不少。又如数学、物理、化学,遇到新题型、错题,他会将涉及的知识点通过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,形成一个解题模型,以便举一反三。
他还告诉记者,自己几乎从不打“疲劳战”,养精蓄锐才能全力以赴。
有计划不忙慌,整理笔记提效率
已顺利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的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届毕业生刘禧达有着非常亮眼的荣誉单,高中物理竞赛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奖项让人忍不住为这位优秀学子叫好。
图为刘禧达。本人供图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刘禧达认为,学习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,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制定计划。他建议,每周伊始,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周学习计划,包括每天准备学习的内容及目标。每一项计划需要落实到各学科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时间安排上来,以10分钟为单位进行规划为佳。
“制定计划一定要量力而行,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效率来确定目标,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,这样就可以充分且有目标地利用好自习时间。”刘禧达说。
除了制定学习计划,刘禧达分享了另一个学习“秘笈”——反复整理翻阅笔记及错题本,定期归纳总结,将笔记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所学。在他看来,无论是高一、高二阶段学习新知识,还是高三系统梳理复习,及时整理笔记都至关重要。而整理笔记不只是把课堂及教辅上的知识点抄下来,还需要自主建立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,并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些知识点的解题思路。
以语文学科为例,可以按照考试题型对笔记进行分类,比如可分为论述类文本、小说与散文、文言文实词积累、古诗题型、语用题型汇总、作文素材及语料积累等。“除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之外,其他选考科目的笔记,则可以直接按照课本章节目录来进行分类,相对应地填充知识点、做题方法等。”刘禧达说。
此外,刘禧达还特别提醒,弱势科目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不容小觑,弱势科目的提升重在坚持。高一和高二时他对语文的重视不够,语文成绩一度“拉后腿”,为了改变这种情况,刘禧达决定多看多整理不同题型并及时整理到笔记本上内化吸收,并从零开始积累文言实词和作文佳句,一路坚持下来,刘禧达的语文成绩不仅有了大幅提升,最后高考时甚至成了拉分的优势科目。
如今,顺利进入心仪的大学后,刘禧达也并未停止脚步,而是利用假期时间继续进行知识储备,并主动联系北大的学长学姐们,积极向他们请教,为即将入学做好准备。